第一,公立醫院要管辦分開;
第二,醫生要自由執業;
第三,醫療行業要多元化辦醫。
以這三件事出發,深圳醫療行業實施開放式發展,作為醫療改革試點城市,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公立醫院實行管辦分開、去行政化
管辦分開成立醫管中心
2013年深圳成立了醫管中心,實行管辦分開。管辦分開的主要目的是成立一個專業化的醫療管理機構,負責承接政府各部門轉移出來的對公立醫院實行專業化、精細化管理的職能。與衛計委過去對公立醫院實行行政化管理不一樣,醫管中心是一個專門醫院管理機構,主要職能是制定醫院運營管理的規范、標準,實施醫院運營管理的績效考核,促進醫院提高專業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推行人事制度綜合配套改革
改革進一步推進,2015年6月份,深圳市衛計委公布了新出臺的《深圳市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深圳是全國首個印發公立醫院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試點城市,深圳公立醫院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通過學習借鑒香港醫院管理局運營經驗,逐步完善市醫管中心的法定機構運作模式,推動公立醫院“去行政化”改革。
市衛計委介紹,下一步將繼續在新建市屬醫院進行改革試點,推行人事制度綜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以事定費、以費養事、以事定崗和按崗聘用”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市衛計委秘書處(醫改辦)處長李創介紹,深圳新建醫院正在進行人事制度改革,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等醫院,很多醫生都是從體制內走出來,走進這些醫療機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這對醫院今后的人事制度改革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李創表示“深圳是醫療改革試點城市,只有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和醫療行業的開放發展,才能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激發醫療人才活力,促進醫療技術水平、醫療服務品質的持續提升,讓群眾看病更加方便。這是改革的應有之義。所以在改革上必須在重大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
醫生多點執業放開
全面放開醫師多點執業
“醫生要是自由人。”2015年7月1日起,凡是在深圳注冊的醫師,甚至包括在深取得《港澳醫師短期行醫執業證書》或《臺灣醫師短期行醫執業證書》的港臺醫師,都可以在深圳市所有醫療機構執業,實現“統一注冊,全市通用”。深圳多點執業放開是全面的放開,包括臨床、公共衛生、中醫、口腔類的各級執業醫師,目前在全國來說,只有深圳是這么做的。李創認為,現在醫生多點執業很普遍,只是暗自去,沒有向衛生行政部門和醫院報告;出臺這項政策后,我們又建立了執業注冊管理系統,對醫師多點執業執行網上自主報備,規范醫師服務行為,讓多點執業的醫生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另一個就是推動醫院轉變用人機制,采取契約管理的方式完善多元化用人機制,拓展院際之間的合作交流,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流動。
營造多點執業服務平臺
從打破傳統以科研論文為導向的醫學人才評價改革,到實行“統一注冊、全市通用”的全面放開醫師多點執業政策、實行公立醫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試點、推行“去編制化”公立醫院人事制度綜合改革試點等,一系列為醫生“松綁”的政策,讓深圳走在全國前列。李創介紹,目前通過網絡報備的醫師又1000多人,但實際上深圳醫生多點執業已經是一個常態,只是沒有備案。對于醫生多點執業放開以后,深圳現在要做的是建立誠信服務系統。誠信體系要建好,監管機制要完善,不是按照過去行政手段管理行業,而是用行業的法制、制度規范、完善的市場機制去規范和約束醫療服務行為,還要更好的發揮醫師協會、醫院協會等行業社會組織的作用,共同為醫生執業營造良好的服務平臺,共同為發展壯大醫療行業服務。
人才評價不唯論文看實績
此外,建立醫生專業技術評價制度,現在公立醫院醫生職稱都是以省為單位的評審制度,大量的醫生向創新委申報課題,然后做一個階段性的成果,用來申報職稱,職稱聘上以后課題就不接著往下做。“醫生忙于做職稱論文、職稱科研,跟臨床技術、服務病人關系不大,不利于促進醫務人員持續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不利于為醫務人員搭建一個持續上進的醫療職業發展階梯”。李創說,“去編制化”后,建立一個體現醫務人員實際醫療技術水平、科研創新能力的醫療人才評價制度是關鍵,目前已經借鑒國內的成熟做法做了一些改革試點,確實發現一些醫生的專業技術水平與其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為此,深圳市衛生計生委、醫管中心已經聯合出臺了醫療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評價指導意見,明確了醫師(士)、技師(士)、護師(士)、藥師(士)、醫學研究類人才評價的要點。
鼓勵多元化辦醫
社會辦醫同樣提供補助
鼓勵多元化辦醫,醫療市場必須要開放。李創介紹,醫療是公共服務,社會力量辦醫在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促進醫療行業開放發展、推動醫療服務模式改革中起著公立醫院無法替代的作用,要有一定份額的社會辦醫療機構,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服務模式的改革發揮,市場機制的淘優汰劣作用,促進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
公立醫院門診人滿為患,深圳怎么做?過去對公立醫院門診住院都有補助,從明年開始逐步減少對門診的補助,把補助的錢加到住院和急診等補助項目上,讓大醫院集中精力做好急診救治、住院服務、醫生培養和學科建設、重大科技攻堅。同時,對社會辦的醫療機構為本市參保人提供醫療服務也同樣提供補助。深圳鼓勵社會力量去辦社康機構,發展家庭醫生服務,因為社會力量最能辦好的事情是提升服務品質,社康的技術水平和大醫院相比,要求不高,社會力量只要能夠提升優質服務水平,就會得到群眾的信賴。
鼓勵多種方式自由執業
深圳也鼓勵醫療人才以多種方式自由執業、自主創業,開辦醫生集團、護士集團、名醫診療中心、醫生工作室,以市場機制促進自身價值提升。?“社會辦醫方面一高一低,高是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高水平的三級醫院。”李創說,公立醫院醫生做醫生工作室時,可帶著病人去外資醫院、國際醫院、民營醫院做手術,病人可以獲得不同層次的服務,醫生也獲得比公立醫院更高的報酬,這樣更能留住醫療人才。“優秀的醫生應該配置在基層,大醫院是培養醫生的搖籃,培養醫生是大醫院的重要責任。只有把優秀醫生配置在基層,才能構建完善的分級診療體系,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問題。”
下一步重點仍是分級診療
醫院集團成立促進分級診療
2015年8月,羅湖醫院集團正式掛牌,醞釀1年多的羅湖醫改方案也全面推出。羅湖醫院集團整合了區屬5家公立醫院和區屬社康服務中心的資源,成為轄區公立醫院唯一法人機構。同時成立了影像、檢驗、物流、消毒供應、信息、質控、健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財務管理等資源管理中心。基本實現人才、財務和社康中心的統一管理,設備、信息、消毒供應資源共享和物流統一配送。
羅湖醫院集團院長孫喜琢介紹,集團成立了理事會,由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理事長,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同時聘請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6位專家擔任理事。集團對各級經營團隊實行任期制、聘任制和考核制,并取消公立醫院和管理干部的行政級別,基本建成了分級決策、權利制衡、多元監管的工作機制和去行政化管理制度。
“羅湖醫院集團的成立,有利于整合資源。它的集團化,目的是為了促進分級診療。”李創介紹,深圳醫改下一步重點,是分級診療、社康中心能力建設、家庭醫生服務、社會力量辦醫、藥品采購供應制度改革、醫療價格的改革,基礎的工作是完善政府衛生事業投入保障機制。深圳的財政補償機制改革走在全國前面,將公立醫院財政補助與人員編制脫鉤,與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數量、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掛鉤。通過用財政手段實現調控醫療資源配置。
大醫院的功能定位是急診、住院、重大科研技術攻堅,而現在公立醫院的門診住院都有補助,門診量大。為了促進分級診療,深圳對符合大醫院功能定位的就多補償,不符合的就少補或不補。同時對基層醫療機構加大補助,比如精神專科、中醫醫療、康復類專科等基層緊缺資源加大補償。
提升社康中心服務能力
另外,分級診療要做好,除了公立醫院的改革,也要加強社康中心的能力建設。社康中心的功能定位是綜合性的醫療健康機構,承接普通門診,慢性病病人健康管理、出院后的康復期病人的照護管理等。
?
社康中心的設施設備要加強,更重要的人員的薪酬待遇要提高,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的職業發展階梯將來應該是一樣的,是兩條并行的道路。要發揮社康中心的基層網底作用,提高社區醫生地位和群眾的信任度,比如,大醫院要向社康中心提供“四優先”服務,優先向社康中心開放專科號源,對社康中心上轉的病人提供優先診療、優先檢查、優先住院服務;要制定轉診標準,社康中心、家庭醫生開展的是疾病初級診療,不能按照社區常見疾病診療規范診治的病人就要及時轉診。
整合家庭醫生服務
全科醫生如何做疾病的初級診療,如何轉診,從大醫院治療后轉回社康提供什么醫療服務。接下來,這一套家庭醫療服務的規程要建立起來,完善家庭醫療服務流程。有了家庭醫生的規程,老百姓才愿意到社康中心看病。“通過家庭醫生制度的建立,社康中心與醫院服務流程的優化,我們要讓老百姓看病更加簡單”,李創說,“原來在社康中心看完,患者又要到社康中心的舉辦醫院看一次,舉辦醫院看不好,還要去市屬醫院、省級醫院看,病人很折騰,以后,病人只要到了社康中心、找到家庭醫生,后面的服務都由他們與轉診醫院協調好,不再是重復看病”。
深圳推行的家庭醫生服務是整合型、接續型的醫療服務,逐步實行醫療+健康管理、醫療+網上問診,醫療+養老服務,主要目標是為群眾提供覆蓋生命全過程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讓群眾平時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少得病,少生大病,病后就醫無憂。羅湖醫院集團目前成立了全國首家“醫養融合老年病科醫院”,推廣社康中心與日間照料中心項目合作。全力推進的家庭醫生責任制簽約工作,至2015年9月共簽約家庭醫生服務對象為64727人。院長孫喜琢介紹,羅湖醫院試行雙向轉診服務,將在轄區逐步建立醫院社區一體化健康管理模式,為轄區150萬群眾提供全程終身健康管理。
分級診療用好醫保杠桿
李創介紹,要把分級診療制度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結合起來,建立醫保費用結余獎勵制度,比如把羅湖區的醫保參保人一年所有的醫保費用打包給羅湖醫院集團,由它負責去管理這些經費的使用,讓醫院有積極性去提高服務水平,留住病人;讓醫院有積極性去推動分級診療,降低醫療成本;讓醫院有積極性去做好預防保健工作,讓參保人少得病、少生大病;讓醫院有積極性去做好康復護理服務,讓病人少復診。目前方案正在制定當中。
“醫改的核心問題轉變政府職能,關鍵在于凝聚社會共識和政府各部門的共識。有了共同目標、理念,大家就可以朝這個方面努力。”李創說,深圳是最適合創造醫改經驗的地方,因為醫改的基礎是經濟轉型、財力增強,群眾醫療健康需求多元化,加上政府開明,群眾思想觀念超前,深圳醫療資源增量很大,這些是催生改革的動力;但很多改革項目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整體推進、系統配套、試點推進;關鍵在于凝聚共識。新一輪醫改是2009年開始,當時社會分歧意見比較大,現在意見越來越統一,工作項目的推行也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