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簡報(第111期)
按:吉林省乾安縣作為國家第二批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縣,自2012年開始探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初步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危重疾病可上轉”的有序可行的診療和就醫格局,取得良好社會效應。
?
吉林省乾安縣建立分級診療機制破解看病難題
一、主要做法?
(一)確定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診治病種。
按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要求,乾安縣明確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制定分級診療工作流程及保障措施。依據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CD-10),確定了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能夠診治的病種目錄,確定縣級醫院能夠診治的疾病449種,鄉鎮衛生院能夠診治的疾病69種,村衛生室能夠診治的疾病28種,并確定25種疾病可由上級醫院醫生指導縣級醫院進行治療,為推進分級診療奠定制度基礎。
(二)明確雙向轉診的規范和流程。
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成立轉診審核組,對提出轉診要求的患者,由首診醫生上報轉診審核組進行界定和把關。縣級醫院成立分級診療辦公室,由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基層患者的上轉預約、接診、下轉、登記備案等工作。設立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為基層患者提供優先就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便利條件。在縣級醫院門診或住院治療后,需要后續康復治療的,經治療醫生出具治療計劃,轉回鄉鎮衛生院或村衛生室進行后續康復治療。病情危重超出縣級醫院診療能力的患者,由縣級醫院轉到三級醫院。
(三)實行總額預付和差異化報銷政策。
根據科學測算確定總額預付標準,并按季預付和按季結算的方式總額預付給醫療機構,結余留用,超支不補。對基層常見的245種疾病制定了詳盡的臨床診療規范,規定診治標準、住院天數、用藥范圍、檢查項目及每個單病種定額標準。實行結余部分計入科室績效獎勵,超出部分計入科室成本的獎懲機制。新農合患者門診和住院實行差異性補償辦法,鄉鎮衛生院住院報銷比例最高85%、縣級醫院普通疾病住院報銷75%,在縣內能夠診治的疾病,未經轉診自行到上級醫院,報銷比例則降低到20%。
(四)實施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縣域內的慢性病患者由衛生院或村衛生室建立慢性病管理檔案,由鄉、村兩級醫生對慢性病患者進行隨訪、監測、管理,指導患者進行后續治療和康復保健,歸檔留存醫療文件。慢性病轉診管理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工作相結合開展,由縣級醫院確診回轉鄉鎮的慢性病患者,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向鄉、村醫務人員購買慢性病管理服務,并按完成任務的質量和數量考核發放。2015年第一季度,全縣規范管理的慢性病患者已達2萬余人,下轉到鄉鎮衛生院治療的高血壓患者0.27萬人、糖尿病患者0.22萬人,下轉的慢性病患者比改革前提高75%。
(五)建立醫聯體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按照省內綜合醫療聯合體建設規劃,乾安縣兩家縣級醫院與省內三甲綜合醫院建立醫聯體,整合開展對口支援、分級診療、雙向轉診、遠程會診、骨干醫師培訓等工作,周六、周日請三級醫院專家到縣級醫院出門診、做手術、帶教學、幫管理,形成利益共同體。2014年,兩家縣級醫院請上級專家407人次,指導手術429例,培訓16個專業近100名骨干醫師。同時,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結成醫聯體,對衛生院進行人、財、物、技術等全方位的幫扶,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和康復治療的患者下沉到基層。
二、初步成效
通過實施分級診療,有效規范了縣內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行為,提升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了醫療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提高了縣域內就診率。?經過三年多的運行,截至2015年7月底,乾安縣兩家公立醫院門急診人數由改革前的15.32萬人次增加到20.99萬人次,住院人數由改革前的0.65萬人次增加到1.12萬人次,新農合向縣外轉診患者由改革前的23.0%下降到13.98%。鄉鎮衛生院門診診療人次由改革前的1.16萬人次增加到1.62萬人次,住院診療人次由改革前的130余人次增加到14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