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蘇省靖江市以強基層為突破口?有力推進醫改工作?
一、主要做法?
(一)堅持資源向下、夯實基礎,加快醫療衛生一體化發展。?
一是下沉硬件設施。按照“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配置、統一管理、統一政策”的原則,采取市財政全額出資、鎮村提供土地、衛生院負責建設的方式,兩年間累計投入6500萬元,按照江蘇省示范村衛生室建設標準,將原有143家村衛生室通過關、停、并、轉、遷等形式,統籌整合建成99家標準化村衛生室,實現全市188個行政村衛生室全覆蓋。二是下派醫療骨干。按照“統一部署、協調聯動、分級分類、形式多樣、務求實效”的原則,制定印發了《靖江市縣級公立醫院送醫下鄉工作指導意見》,明確送醫下鄉工作必須覆蓋全市所有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積極推行縣級公立醫院醫療骨干到基層醫療機構掛職鍛煉、城市醫生晉升職稱前下基層服務等工作機制,每年選派16名縣級公立醫院醫療骨干分別掛任各鎮衛生院副院長,掛職人員中副主任醫師職稱者每周到掛職衛生院坐診2次。開通醫療大篷車,每周到2個村衛生室義診1天,鼓勵引導優秀衛生人才到基層和農村工作。三是下移醫保體系。將新農合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合并,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人均財政補助金額逐年遞增,2015年增至490元/人;公立醫院改革調價項目全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20種重大疾病實際報銷比例平均超過70%,最高達90%,享受門診費用報銷的慢性病擴充到33種,推進醫保政策向基層傾斜。?
(二)堅持分級診療、優質均衡,加快醫療衛生均衡化發展。?
連續5年每年新增1億元用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推動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資源共享、融合發展的分級診療模式。一是圍繞“小病不出村”,做實村衛生室醫療服務。實行村衛生室鎮、村一體化管理,村衛生室由鎮衛生院統一領辦率達100%;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形式給予資金支持,每年給每個村衛生室落實5萬元運行經費,對鄉村醫生按照人均每年1萬元的標準予以基本藥物經費補助,并為每個鄉村醫生購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人身意外保險,筑牢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積極探索建立公共衛生服務網格化管理模式,將衛生院健康服務團隊、各級網格長、責任鄉村醫生與村衛生室運行管理、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簽約服務等工作有機結合,確保40%的服務量在村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二是圍繞“常見病不出鎮”,做優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實施區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以中心衛生院為支撐,按照東、南、西、北片區,依據二級醫院標準,重點打造5個區域醫療衛生中心,促進區域醫療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升。強化中心衛生院區域管理職能,從嚴格人員準入、強化業務管理、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統一財務管理和強化績效考核等五項核心制度入手,建立完善工作機制。三是圍繞“大病不出市”,做強縣級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突出“改”和“保”,積極穩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形成市人民醫院“做大做強”西醫功能、市中醫院“做精做優”中醫功能的特色發展模式;市財政按照2000萬元/年的標準,新增扶持醫療衛生發展專項財政支出預算,大力支持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病和傳染病中心)、婦幼保健所、疾控中心等公共衛生服務功能設施建設,市人民醫院和中醫院運轉效率、醫療品質穩步提升。突出“破”和“立”,嚴格實施藥品零差價銷售,全面推行以服務數量、質量、技術難度和群眾滿意度為核心的績效工資制度,并試行科主任年薪制。?
(三)堅持智慧醫療、惠及民生,加快醫療衛生信息化發展。?
圍繞“互聯網+大數據+醫療衛生”方向,投入3000萬元,建設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基礎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和以電子病歷為基礎的人口健康信息管理系統,初步實現了醫療衛生信息化由管理型向公眾服務型、重建設型向重應用型、單向封閉型向共享交互型轉變的目標。一是實現互聯互通協同服務。發揮市人民醫院優質資源作用,建設全市臨床檢驗、影像診斷、遠程會診和區域消毒供應4個中心,做到檢查結果同城互認、優質資源城鄉共享。二是實現居民健康檔案全覆蓋。目前,已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近60萬份。居民群眾只需憑身份證便可瀏覽個人健康檔案和就診記錄、獲取健康指導、進行預約掛號。在居民健康小屋可進行自助體檢,并實時更新健康數據。三是實現應急衛生處置系統化。高標準打造衛生應急指揮系統,與上級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及全市醫療機構上聯下通,信息共享。?
二、主要成效?
改革以來,靖江市依托基層醫療機構實施門診統籌,村衛生室實現醫保即時結算,有效減輕了人民群眾的就醫負擔。市人民醫院藥占比降至30.83%,涌現出“中國好醫生”胡方斌等一批先進典型。各醫療機構通過電子病歷對醫護人員的診治方式、處方記錄等進行全流程實時審核,治療過程更加安全便捷、規范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