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湖北省宜昌市在推進構建分級診療制度的過程中,主動順應“互聯網+”的發展大趨勢,引入專業社會力量,搭建起“系統+服務”于一體的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形成了“全程服務人性化、轉診過程智能化、政策管理規范化、服務平臺社會化、患者利益最大化”的分級診療新體系。
湖北省宜昌市借助“互聯網+”多措并舉構建分級診療服務新體系
一、借助“互聯網+”,搭建分級診療智能平臺
(一)連通“信息孤島”。將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同市縣鄉三級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進行對接,實現醫療資源、信息、服務的互聯互通,提升醫療協同服務效率。開辟了預約掛號、轉診導診、電子簽約、咨詢、隨訪、慢病管理等多項互聯網服務功能,患者可以通過電子簽約與醫生建立長期穩固關系,通過APP、微信、網站、電話等多種方式享受就醫服務。
(二)打通“平臺對接”。通過將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與醫保管理平臺的無縫對接,保證患者提出的轉診申請信息可實時推送給醫保管理平臺,經審核通過后第一時間反饋到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促進轉診過程智能化、高效化、便民化。群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意愿顯著增強,市縣鄉三級醫療衛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暢通“轉診服務”。引入社會專業團隊,構建轉診“綠色服務通道”,為轉診患者提供轉診落地服務,解決跨地區跨機構就醫服務斷層問題。患者可以通過轉診平臺,預約本地區上級醫院乃至全國其他醫院專家,由當地落地服務團隊提供全程跟蹤服務,讓患者就診更加便捷。
二、強化政策引導,完善分級診療制度體系
(一)建立健全協作機制。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意見》、《常見疾病分級診療指南》等規范性文件,明確了實施分級診療制度的政策依據、技術標準和工作流程。按照市縣鄉三級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制定324個病種轉診目錄標準,并指導各縣市區編制地方轉診目錄,規范雙向轉診工作,最大程度發揮了市縣鄉三級醫療機構的協同診療服務作用。
(二)發揮醫保調控作用。按照“四提高、三下調、一減免”思路,出臺推進分級診療實施的醫保補償政策。“四提高”即提高鄉鎮衛生院住院補償比例,提高縣域內就診報銷比例,提高省級醫院住院起付線標準,提高按規定轉診的住院補償比例;“三下調”即將不按規定實行基層首診的住院費用補償比例下調20%,將不按規定或未達到轉診標準到縣外就診的住院費用補償比例下調40%,適當下調省級醫院住院補償比例;“一減免”就是,減免下轉病人及縣內同級醫院轉診報銷起付線。
(三)創新醫保支付方式。大力推進門診統籌、總額預付制、按床日付費、單病種(分組)定額付費等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降低了群眾就醫負擔,提高了基金使用效率,確保了基金安全。全市確定不低于150個病種實行按病種付費,最高的縣級公立醫院單病種(分組)定額付費的病種達到了390種。
三、夯實基層基礎,筑牢分級診療保障支撐
(一)加快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將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范圍擴展至所有縣市,積極探索公立醫院管辦分開的實現形式,落實公立醫院人事管理、績效工資內部分配、運營管理等自主權;改革補償機制,對實行綜合改革的縣級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同時,嚴格落實政府投入補償責任;逐步理順不同級別醫療機構、醫療服務項目的比價關系,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結構變化為基礎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通過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進一步增強了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和水平,筑牢了縣級醫院在分級診療的中樞地位。
(二)加速基層醫療機構提檔升級。深入開展“四化”(建設標準化、業務規范化、管理科學化、運行信息化)鄉鎮衛生院、“五化”(產權公有化、建設標準化、服務規范化、運行信息化、管理一體化)村級衛生室創建活動。目前全市所有村衛生室實現公有化,全面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硬件設施得到普遍改善,服務水平得到明顯提升,筑牢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級診療特別是基層首診的基層基礎工作。
(三)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實施“基層衛生人才提升工程”,市財政按照每人每年1萬元的補貼標準,開展鄉村醫生免費定向委托培養工作,基本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的目標,有效解決了鄉村醫生后繼乏人的問題。同時,出臺優惠政策,引導本地醫學院校優秀畢業生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業,筑牢了人才在推動分級診療持久發揮關鍵作用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