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高問題一直備受社會關注,其中縱有中國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產業結構與技術原因存在,這些隨著近年來仿制藥一致性評價、“4+7”帶量采購等政策等陸續出臺已有明明顯成效,專利懸崖真正在中國醫藥市場出現。
但另一方面,帶金銷售、回扣等情況在藥品銷售中也依然是“公開的秘密”,類似案件層出不窮,公眾對醫藥類上市公司對銷售費用的關注也越來越高。
6月4日,國家財政部發布《財政部開展2019年度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宣布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促進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等法律法規和2019年度財政督查檢查計劃,財政部決定組織部分監管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于2019年6月至7月開展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
事實上針對各行各業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歷年都會有,但本次不同之處是專門針對醫藥行業進行檢查。
本次檢查由財政部監督評價局會同國家醫保局基金監管司一起展開,據披露,今年5月14日,財政部監督評價局會同國家醫療保障局基金監管司,共同隨機抽取了77戶醫藥企業檢查名單。
諸多國內外重量級藥企也上榜這份重磅名單上,成為檢查對象:恒瑞醫藥、上海醫藥、復星醫藥、國藥集團、江蘇豪森、華潤三九、步長制藥、智飛生物、同仁堂、天士力、石藥集團、華北制藥、景峰制藥、奧賽康、北大醫藥、中恒集團、安圖生物、仙琚制藥、亞太藥業、辰欣藥業、前沿生物等、賽諾菲、禮來與中美施貴寶。
名單覆蓋了外企、國內一線創新藥企、地方藥企、被受詬病等中藥注射液企業、疫苗企業等。
其中,從銷售費用絕對值與占比看,恒瑞醫藥、復星醫藥、上海醫藥、華潤三九,石藥集團均不低,步長制藥更是因銷售費用成為最近的輿論熱點,還帶動了大眾對整個中藥注射液板塊銷售費用的關注,仙琚制藥也剛在上月被舉報在江蘇帶金銷售。
6月3日晚一份廣泛流傳的財政部加急文件則更清晰的指出本次檢查的重點與目的所在,財政部監督評價局相關工作人員6月4日上午也向界面新聞確認了這份文件的真實性。
文件明確指出,此次會計檢查將剖析藥品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的成本利潤構成,揭示藥價形成機制,為綜合治理藥價虛高,解決人民群眾“看病貴”問題提供第一手資料。不應忽視的是,本次醫保局也介入檢查,為檢查力度與后續動作留下了想象空間。
根據該文件,重點檢查內容包括:
-
費用真實性。銷售費用列支是否有充分依據,是否真實發生;是否存在以咨詢費、會議費、住宿費、交通費等各類發票套取大額現金的現象;是否存在從同一家單位多頻次、大量取得發票的現象,必要時應延伸檢查發票開具單位;會議費列支是否真實,發票內容與會議日程、參會人員、會議地點等要素是否相符;是否存在醫療機構將會議費、辦公費、設備購置費用等轉嫁醫藥企業的現象;是否存在通過專家咨詢費、研發費、宣傳費等方式向醫務人員支付回扣的現象。
-
成本真實性。采購原材料時,是否存在通過空轉發票等方式抬高采購成本的情況;將制造費用分攤至不同藥品時,分攤系數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蓄意抬高生產成本的現象。
-
收入的真實性。是否利用高開增值稅發票等方式虛增營業收入是否將高開金額在扣除增值稅后又以勞務費等形式支付給醫院等機構或者用于醫院開發、系統維護、學術推廣等
-
其他。購藥品數量向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銷售返點現象;庫存管理、合同簽訂、銷售發貨、款項收取等流程控制是否有效,是否存在藥品空轉現象。



?
財政部所關注內容并非空穴來風,利用虛開發票套取現金進行帶金活動、或在流通中利用過票、空轉發票、虛構營收等情況在行業中真實存在。2018年某知名跨國藥企就曾被員工舉報虛開發票以支付帶金費用,而近日“暴雷”的康美藥業也被媒體報道稱涉嫌淪為“過票企業”來虛增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