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件起草的背景是什么?
北京醫療衛生和醫學科技創新資源豐富,醫療服務各項指標在全國名列前茅,服務能力強。但仍存在研究創新發展后勁不足、保障政策不強、運行機制不活、投入與轉化不夠、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結合不緊密、信息匯聚集成度不高且挖掘利用不深等短板和弱項,醫療與研究功能“一條腿長,一條腿不夠長”的問題。因此,為深入貫徹落實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求,健全完善衛生健康領域研究創新激勵引導政策,全面加強醫學研究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解決重大健康問題,市衛生健康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起草了《北京市關于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研究創新功能的實施方案(2020—2022年)》。
二、制定《實施方案》的整體考慮是什么?
《實施方案》按照屬地管理、問題導向和突出實用的起草原則,針對制約衛生健康研究創新發展的瓶頸問題、醫療衛生機構最關心的難點問題、科研人員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著力激發衛生健康領域的創新創造活力,提出了充分激發科技創新活力、著力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促進信息資源共享開發利用、提升產業支撐能力、加強研究創新投入、加強創新組織管理六個方面28條措施。
三、針對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有哪些主要措施?
一是深化分類管理改革。加強頂層設計,根據醫療機構所承擔的醫、教、研功能定位和實際發展情況,探索按照臨床型、研究型、教學型和綜合型的分類,對本市三級醫院進行分類管理。引導和支持部分市屬醫院向研究型醫院發展,調整考核方式,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科室及人員管理制度和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二是賦予科研人員自主權。醫療衛生機構下放科研項目的經費支出、科研團隊組建(含聘用)、科研績效分配以及科技資源支配等管理權限賦予項目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可到企業兼職從事成果轉化活動,落實橫向經費使用自主權等。三是改進人才引進培養方式。醫療衛生機構要設置科研崗位招聘專職科研人才,逐步增加研究人員比例,形成支持重點科室和專業可持續創新發展的研究力量。支持符合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設立博士后工作站,擴大博士后人員招收規模,保障進站博士后的薪酬不低于所在單位醫務人員的平均收入水平。四是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探索在條件成熟的醫療衛生機構或重點專科(專業)開展職稱自主評定。在全市醫務人員的高級職稱評定工作中,將藥械疫苗試劑臨床試驗和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科研型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在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技術經紀資格評聘工作,培養發展一批擅長醫藥健康創新技術轉讓管理和交流交易服務的專門人才。五是加大績效考核激勵力度。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作為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在市屬醫院績效評價中,將科技創新相關指標權重由12%增加至15%,2022年增加到20%左右,與醫療功能評價指標同等權重。六是支持社會力量設立科技獎項。
四、針對著力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有哪些主要措施?
一是建設研究型病房,利用2-3年時間,在全市建成20-30個示范研究型病房。二是建設研究型醫院。支持在“三城一區”建設研究型醫院,規劃建設首都醫科大學研究型醫院。鼓勵引導現有醫院強化研究創新功能,轉型建設研究型醫院,2021年啟動建設2所研究型醫院示范建設工作。三是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在生命健康領域的建設。四是建設醫研企協同創新基地。
五、針對促進信息資源共享開發利用有哪些主要措施?
一是加強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支持醫療衛生機構推進醫療設備、醫院信息系統、醫學影像和通信系統、遠程醫療系統和辦公系統的數字化進程,逐步將病人的診療和健康信息、衛生經濟信息與醫院管理信息等進行有效的整合。二是推進電子病歷影像共享。設計北京市健康云,實現電子病歷、檢驗結果、居民健康檔案、處方信息和電子醫學影像共享,對匯聚的醫療健康信息進行篩選、清洗、安全處理和結構化后,按病種整理成數據集,經脫敏后面向有貢獻的成員單位和創新企業開放。三是鼓勵引導互聯網醫院和智慧醫院建設。建立北京市互聯網診療服務監管平臺,形成“1個互聯網診療服務監管總平臺+N個互聯網醫療子平臺+1個互聯網醫院公共服務平臺”,支持通過互聯網醫院平臺為患者在網上看病買藥用藥提供便利。2021年啟動1所智慧醫院示范建設,發展智慧醫療、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
六、針對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支撐能力有哪些主要措施?
一是加快倫理審查進程,推行醫院間和區域內的倫理審查結果互認。二是加強受試者招募管理,醫療衛生機構在藥械疫苗臨床試驗受試者招募中,所有招募對象的選擇、招募方式、招募材料、發布方式等都應通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查批準。合理確定試驗項目的費用和受試者的補償水平。三是優化機構內部的審批流程,明確臨床試驗各環節時限,精簡審批要件,縮短項目啟動時間,在完成全部質控內容并形成意見后,在規定時限內向申辦方出具意見。四是加強臨床試驗質量管理,建立藥械疫苗試劑臨床試驗項目負責人承諾制度,將質量控制與臨床試驗平行進行,由申辦方發起的非注冊臨床試驗項目,醫療機構要參照藥物臨床試驗管理規范原則加強管理。五是支持創新成果轉化應用,遠程手術服務等創新技術的價格管理可按照新增醫療服務項目進行;搭建醫院院內制劑生產公共平臺,加快“明星小藥”等創新產品轉化應用。六是健全醫藥信息企業聯系制度,聽取企業的需求和建議,及時為企業送政策送服務上門,促成醫療衛生機構、科研機構與醫藥企業之間的“一對一”合作。
七、針對加強研究創新投入有哪些具體措施?
一是強化應用實用性戰略研究,加大對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投入,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創新轉化能力建設,支持開展新發突發傳染病的病原識別、傳染病流行病學預警預測模型和診治防控規范指南研究、重大疾病干預措施、創新醫療器械開發、罕見病、抗腫瘤藥物和干細胞等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為解決衛生健康“卡脖子”問題提供技術路線和解決方案。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支持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和醫療衛生機構通過與醫藥企業、投資機構、社會捐贈和公益基金組織等共同出資方式,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市屬三級醫院按照不低于年醫療收入的2%建立院內科技創新專項經費,用于科技創新相關活動。
八、針對加強創新組織管理有哪些創新措施?
一是成立市級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北京市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研究創新功能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分管衛生健康工作的副市長擔任召集人,市有關部門、科技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主管司局、國家自然基金委有關部門共同組成,研究推進醫療衛生機構加強研究創新功能的重大問題。二是發揮高校院所共建力量。支持醫療衛生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成立院(系)和跨專業創新團隊,聯合開展高起點、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建立更加開放靈活的人員雙聘互聘機制。三是強化機構主體責任。醫療衛生機構是醫學科技創新的主體,由主要負責同志分管研究工作,建立現代科研管理制度和領導干部盡職免責制度,在崗位設置、人員聘用、獎勵分配、績效評價和分級授權等方面對研究創新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四是創辦北京國際醫學大會,面向全球建設集學術交流、成果展示、知識產權交易和轉化推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