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是上海衛生健康事業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40年,更是上海市民健康獲得感滿滿的40年。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開展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上海衛生改革發展20件事”推選活動。經過基層推薦申報、入圍項目遴選、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最終推選產生了“上海衛生改革發展20件事”,在全國具有創新、引領意義。
健康信息化助力醫改、惠及百姓
“上海健康信息網”經7年探索與優化,已建成“1+1+16”(1個市平臺、1個醫聯平臺和16個區平臺)的市、區兩級平臺,匯聚超過10億份的門急診診療記錄和超過1600萬份出院病人的海量數據,成為國內第一個省級范圍內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地區。
2005年至今,閔行區打造移動智能就診“捷醫”平臺,居民就診有序、社區配藥便捷、雙向轉診通暢?!爸贫?科技+管理”的醫改“閔行模式”在上海乃至全國推廣。2017年,閔行榮膺國務院關于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真抓實干成效明顯激勵支持地區。(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信息中心、閔行區衛生計生委)
全國首創少兒互助醫療保障模式
1996年,上海市紅十字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衛生局聯合創建“上海市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醫療互助基金”,系全國首創的少兒醫療保障制度,其純公益、可持續性強、繳費標準低、支付范圍廣,是上海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成果。22年來,每年有220余萬名少兒參保,參保率達98%,其中包括約70萬名的非滬籍少兒,打破“城市與農村”“戶籍與非戶籍”兩個“二元結構”,被廣大家長稱為“生命綠卡”。(推薦部門:上海市紅十字事務中心)
成功抗擊“非典”等傳染病 筑牢城市公共衛生安全防護網
1988年“甲肝”,上海全城動員,積極防控。2003年“非典”,上海周密部署、防治有序,無醫護人員感染、無社區傳播、無群體爆發,順利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評估和國務院督查組3次督查。2013年在全球首次發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上海啟動聯防聯控機制和流感流行應急預案Ⅲ級響應,得到世界衛生組織聯合考察組充分肯定。有效抗擊重大傳染病的“上海模式”,成為全國典范,獲得國際認可?!胺堑洹崩_上海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3年行動計劃序幕,15年連續四輪建設,上海公共衛生體系在硬件、規范、標準、能力等方面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優到精”的“質的飛越”,取得了“專業發展、百姓獲益、社會滿意”的社會效果,率先建成省級眼病防治體系、成立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開展慈善光明行,一大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項目成果經驗輻射全國,同時打造公共衛生重點學科和人才高地,提升國際影響力,保障上海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繼續保持全國領先,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疾控處、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眼病防治中心、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普陀區中心醫院)
完善三級醫療服務體系 在全國率先建設醫聯體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上海加大投入,健全完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市擁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5000余家。2010年,上海在全國率先推進醫聯體改革工作,瑞金—盧灣、新華—崇明兩個區域醫聯體試點相繼啟動。經多年實踐,上海以區域醫聯體、??漆t聯體為主要形式的醫聯體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已組建醫聯體50余個?!皷|、南、西、北、中”五大兒科醫聯體覆蓋全市,為兒童提供“家門口”的優質服務,實現用藥、診療、培訓標準化,獲中央充分肯定;居民自愿與一二三級醫療機構“1+1+1”簽約組合服務覆蓋全市,構建了預防、治療、康復、保健等相融合的健康服務模式?!靶氯A—崇明醫聯體深化改革試點”已成全國首個“以健康為中心”的緊密型醫聯體。(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處、婦幼保健處、規劃發展處)
大力推進郊區三級醫院建設 讓郊區居民共享優質醫療資源
為優化醫療布局、均衡配置衛生資源、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上海開展了近年來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投入最多的郊區三級醫院建設項目,優質醫療資源在全市各區實現全覆蓋,達到每個郊區至少有一家公立三級綜合醫院的目標,讓郊區居民共享優質醫療資源。2006年,第一人民醫院松江院區開業,成為滬上首家落戶郊區的三甲醫院。2012年,瑞金北院、仁濟南院、華山北院、市六東院相繼開業,新華崇明分院、奉賢區中心醫院、中山青浦分院、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也不斷提升能級,對緩解郊區居民就醫困難并輻射長三角發揮積極作用。醫院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疑難危重癥診治能力顯著提升,近5年,已累計服務門急診患者4000多萬人次,住院患者60多萬人次。(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處、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建成較大規模城市院前急救體系 衛生應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從一張“擔架床”到“上天入地”的立體救援網絡,上海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經歷40年發展已成為國內最大規模城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機構規模、設備配置、服務能力、業務總量等均處全國領先地位。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救護車總量達816輛,約每3萬人口擁有1輛救護車;全市擁有急救分站157個,平均覆蓋半徑約為3.6公里。自2018年4月開通“962120”康復出院專線后,院前急救資源得到更合理利用,急救平均反應時間降至12分鐘,為歷史最好水平。為保障城市運行和人民健康安全,上海著力提升衛生應急核心能力建設,全面提升衛生應急保障水平。2015年建成了全球首支由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由上海市東方醫院承建的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應急辦、市醫療急救中心)
率先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讓老百姓家門口的醫院提升能級、讓家庭醫生守護市民健康”,上海走過了20年“強基層”之路,1997年起連續13年建設,投入18.6億元,建立覆蓋全市的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網絡。2011年在全國率先啟動家庭醫生制度試點,至2017年6月,家庭醫生制度2.0版覆蓋全市,600多萬市民有了自己的簽約家庭醫生,健康管理、慢性病長處方、延伸處方等配套措施相繼惠及。市民滿意度連續兩年居“滬上十大行業服務質量測評”首位,國家高度關注上海家庭醫生制度,體現醫患真情的彭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嚴正的“51把鑰匙”入藏國家博物館。華東醫院率先成立“雙向轉診辦公室”,預約、分診、掛號、就診、收費“一門式”,提出“做社區醫生背后的醫生”全新理念。(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基層衛生處、靜安區衛生計生委、華東醫院)
開創疾病預防、衛生監管改革先河
上海開創全國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先河,成立第一個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集疾病防控、檢驗評價、應用科研、技術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在全國率先消除血吸蟲、絲蟲病等疾病,率先建立“傳染病綜合監測預警體系”。1996年上海成立全國首家省級衛生監督機構、2001年起實施衛生監督綜合執法,著力推進衛生監督體制改革,從游泳池水質到公共場所空氣質量,從醫療質量安全到醫療廢物監管,經歷APEC峰會、世博會、進博會等大型活動檢驗。
上海為百姓健康醫療打造質量保障體系,在全國最早開展質量控制中心建設,率先建立專業監管最全面、質控標準最完備、醫療機構覆蓋最廣的醫療質控體系。63個市質控中心、285個區質控小組,監管5000余家醫療機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國推廣醫療質控的“上海模式”。浦東新區著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工作,2002年,在全國率先在理發美容等行業試點推行公共場所衛生許可的告知承諾。經16年推進和完善,目前在公共場所7大類19個行業實現全覆蓋。該制度在全國推廣,減少申請者往返多次的辦證成本,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推薦部門: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衛生健康委監督所、市醫院協會、浦東新區衛生計生委)
大力加強醫養結合和老年護理 積極推進康復醫院轉型
上海做好頂層設計,開展“醫養護送”全程服務,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院)、護理站、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為三大托底,老年醫學??坪蛥^域老年醫療中心為兩大支撐,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為一大引領的“3—2—1”三級老年醫療護理服務體系。2017年底,全市醫療機構內老年醫療護理床位共3.3萬張。開展“醫養護送”全程服務。靜安區1995年首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寧療護,其經驗在全市7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得到推廣,作為醫養結合“最后一公里”服務,體現上海城市溫度。2014年,全國衛生系統首家由二級綜合性公立醫院整體轉型的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正式成立,補齊了現代醫療服務體系中康復醫療的短板。(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基層衛生處、靜安區衛生計生委、楊浦區衛生計生委、市第一康復醫院)
傾情支援七省區市精準健康扶貧 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上海衛生系統秉承大愛無疆、醫者仁心,按照“中央要求、當地需求、上海所能”的原則,持續精準施策,對口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則、云南、貴州遵義、青海果洛、湖北夷陵、重慶萬州等七省區市健康扶貧取得明顯成效。新疆喀什二院和西藏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三甲醫院,上海醫療人才“組團式”對口支援模式全國推廣。新疆喀什“三降一提高”項目成功入選為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交流案例,受到國際同行的肯定與贊譽。上海對口幫扶35家西部貧困縣醫院能力建設明顯提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連續7年入選國家醫療隊,赴貧困地區開展巡回醫療。在全市首次東西部扶貧協作與對口支援工作考核中,上海市衛生健康系統成績名列前茅。(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室、醫政醫管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持續打造學科人才高地 提升醫療服務能級
1989年,設立上海衛生系統青年人才獎——銀蛇獎。1994年起,在全國率先啟動學科人才建設計劃。通過20多年不斷努力,形成以臨床醫學中心和領軍人才為龍頭、重點學科和優秀學科帶頭人為骨干、優秀醫學青年為基礎的醫學學科人才發展體系。臨床醫學等11個學科在教育部學科評估排名位于全國前列。血液病學、內分泌與代謝病學、心血管病學、骨外科學、泌尿外科學等16個優勢學科全國領先,腫瘤免疫與癌基因組學等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市六醫院全球首創自體肋軟骨移植技術等醫學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在王正敏院士帶領下,在國內首先建立現代功能耳外科體系,自主研發轉化國產首型多道人工耳蝸,極大減輕患者負擔。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世界一流的聾病診療中心。瑞金醫院鄭民華在全國率先運用腹腔鏡技術,將微創的火種帶到中國,使“微創比例”成為衡量外科學科先進性的客觀指標之一。更小傷口、更短時間、更好恢復,“鑰匙孔手術”成為醫療技術與人文關懷完美結合的典范。為全國培養千余位腹腔鏡手術醫師。微創外科歷經30年發展,成功推動中國外科“二次革命”。2015年,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開業,這是全球首家質子重離子醫院,中國也成為全球少數幾個掌握該腫瘤尖端治療技術的國家。(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教處、市第六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市質子重離子醫院)
加快中醫藥事業改革發展 提升中醫藥國際標準話語權
上海不斷健全完善中醫藥服務三級網絡,并加強頂層設計、創新服務模式,基層中醫藥固本培元,強筋健骨,建成一張覆蓋全市240余個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樹立一批特色鮮明的中醫藥示范中心與特色項目品牌,造就一支中西融合的居民健康守門人隊伍。百姓在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能享受到優質便捷的中醫服務,中醫藥在維護居民健康、助力“健康上?!苯ㄔO中作用更加凸顯。上海2001年創造性地提出以建立名老中醫工作室為載體,全面推進中醫藥繼承、發展和創新。龍華醫院在全國率先成立首批名老中醫工作室,并迅速在上海和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目前,上海共建有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63個,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8個,形成一支傳承和發揚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的高水平隊伍。
目前,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入中醫藥的“朋友圈”。2009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成立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秘書處落戶上海,確立了制定中醫藥國際標準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目前已發布31項中醫藥國際標準,實現中醫藥國際標準“零的突破”。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預覽版(WHO ICD11)首次將傳統醫學列入該分類系統,這對于中醫藥走向世界、進入各國醫療衛生體系和醫療保險系統具有標志性意義。(推薦部門: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深化愛國衛生運動 推進健康城市建設
改革開放初,上海以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為抓手,率先實現農村自來水和衛生廁所普及,消滅血吸蟲病并持續鞏固成果,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傳播疾病發生與流行。20世紀90年代,上海率先探索在特大型城市開展國家衛生區建設,并首先實現建成區全覆蓋。2003年,上海全面啟動特大型城市建設健康城市行動,前瞻踐行“健康融入萬策”理念。時任世衛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高度評價的上海經驗“社會共治,群眾參與,健康之道”,在2016年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期間受到國內外廣泛贊譽。
上海1986年創造性地設置4月15日為全市“勸阻吸煙日”,1994年出臺控煙行政規章,2008年確定“勸阻吸煙”為建設健康城市行動的重要內容之一。2010年施行《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這是世衛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我國生效后首部由省級人大頒布的地方性控煙法規,當年成功實現“無煙世博”目標。2017年《控煙條例》修正案貫徹實施,上?!拔蓍艿紫氯娼麩煛睍r代到來,場所吸煙發生率降至16.3%,上海市政府被授予“世界無煙日獎”。(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健康促進處)
推進婦幼健康事業發展 婦幼健康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上海婦幼健康已持續12年達世界發達國家先進水平。2017年,上海戶籍人口期望壽命83.37歲,上海地區孕產婦死亡率3.01/10萬、嬰兒死亡率3.71‰。上海率先在國際上設立婦幼生命救治網,即“5+6”市級危重孕產婦、危重新生兒會診搶救中心;率先在國際上開展保健與臨床緊密結合的“五色法”服務管理,實現母嬰保健、妊娠風險干預、疾病篩查等均等化服務;在國內率先發布兒童、婦女健康服務能力建設兩個專項規劃,全覆蓋構建五大兒科聯合體、“兩癌”疾病篩查等健康服務網。上海經驗得到國際組織充分肯定和贊譽,已在全國推廣。(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婦幼保健處、市婦幼保健中心)
創新住院醫師規培制度 鄉村醫生人才培養模式全國推廣
作為醫改的基礎性人才工程,上海2010年率先推行“社會人”模式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創建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多部門聯動的工作模式,建立全市性“統一標準、統一考核”的公共平臺,從制度上保證了臨床醫師培養的規范化、標準化、同質化。至2018年上半年,共有1.3萬余名住院醫師獲得培訓合格證書,其中1500余名全科醫師全部下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高票當選2010年度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醫改新舉措,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上海模式”在全國推廣,培養“好醫生”的國家制度正式建立。
2008年,嘉定率先開展免費定向培養本土“科班”鄉村醫生;2012年,嘉定在全國率先試點,探索“3+2”助理全科醫生培養模式;2014年全市推廣,為全國基層衛生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經驗。 (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教處、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事務中心、嘉定區衛生計生委)
開創“醫研產”自主創新模式 實現中國“智”造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打通“醫—研—產”創新鏈和產業鏈,通過國際化研發平臺,打造全新轉化醫學研究和產業化基地,探索高度統一的協作模式,持續研發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診療新技術。葛均波院士團隊主持研制了國際首個可降解涂層新型冠脈支架;樊嘉院士團隊研發的兩項全球首例(試劑盒與檢測系統)讓肝癌無所遁形。醫院多個科室攜手“上海聯影”,致力于研發國產醫療設備領域的“C919”,結合臨床應用,使國產醫療影像設備在國際市場積極拓展。醫療設施設備的國產化,每年至少為患者節省十多億元支出。
瑞金醫院王振義及其學生陳竺、陳賽娟、陳國強“一門四院士”創建的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誘導分化治療方案被國際公認為“上海方案”。歷經8年艱辛實驗,王振義院士找到全反式維甲酸這一藥物,并在臨床應用成功。此后,陳竺、陳賽娟、陳國強院士深入研究,系統闡明全反式維甲酸誘導APL(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毎只臋C制原理,使腫瘤誘導分化療法由之前純粹的臨床治療經驗,發展成為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不但使我國白血病基礎研究開始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也為人類貢獻了腫瘤治療新方法。王振義院士放棄申請專利,使每位罹患APL的病人都吃得起這一特效藥。(推薦部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援外醫療搭建中非友誼之橋 海外中醫中心落實“一帶一路”
1963年,中國政府向阿爾及利亞派遣了第一支醫療隊,上海選派了3名專家參與醫療隊組建工作,由此開啟上海援外醫療歷史。自1975年起,上海承擔了向摩洛哥派遣醫療隊的任務,至今已派遣醫療隊員1748人次,開展醫療診治近600萬人次。援摩醫療隊員贏得當地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和贊譽,被譽為“真主派來的好醫生”。
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牽頭、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與捷克赫克醫院合作共建的“中國—捷克中醫中心”于2015年成立,成為中東歐地區第一個由政府支持建設的中醫醫療機構。該項目是衛生領域第一批“一帶一路”國家項目。上海中醫藥大學在馬耳他、泰國、美國、毛里求斯先后建立中醫中心,摩洛哥中醫中心也進入籌建階段,有效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發展。(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外事處、上海中醫藥大學)
“總量控制、結構調整”影響深遠 全面破除“以藥養醫”
20世紀90年代,為遏制過快增長的衛生費用,上海在全國首次提出醫療費用“總量控制、結構調整”,以創新醫院運行機制,把有限的衛生費用花在刀刃上。調整醫院收費結構,降低藥品、檢查收費,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此舉得到中央肯定,引領全國醫改。在此基礎上,上海設立醫學發展基金,不斷向醫學學科和人才高地進軍,“百千萬”人才工程、120個重點學科建設、33個臨床醫學中心選拔等,20多年來一批優勢學科迅速發展,為一流醫學中心城市建設夯實基礎。
進入21世紀,上海延續“總控”政策理念,做好頂層設計,實現公立醫院藥品價格零加成,擠出藥價虛高“水分”,體現醫務人員勞務價值。同時,上海“四輪驅動”,探索藥品采購“質量優先、以量換價”,嚴控不合理醫藥費用增長,改革優化醫保支付方式,實施公立醫院財政補助,推進醫院調整內部運行結構。(推薦部門: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處、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
首創醫療主題紀實電視作品
《急診室故事》《人間世》《健康演說家》《本草中華》《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聽·院長說》,上海相繼推出多部“全國首創”醫療主題紀實電視作品,實現收視率多次同時段全國第一、視頻點擊量達數億人次、豆瓣網評分9.7分等驕人紀錄,率先提出“醫媒關系是醫患關系的基礎”“用理性醫媒關系引導良性醫患關系”等一系列觀點,在全國衛生健康傳播領域形成獨特的“上海現象”。(推薦部門:上海廣播電視臺、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新聞宣傳處、市第六人民醫院等)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落戶上海
1998年,上海市政府與世界健康基金會合作成立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在全國率先開展兒科醫聯體建設,率先建立婦幼保健中心。兒科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聯合組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成為上海首個國家臨床醫學中心。兒科疑難病診治中心、新生兒醫學中心、小兒心臟中心、兒童血液腫瘤中心等已成全球最大診治中心之一。新生兒聽力篩查、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等一批臨床創新研究成果轉化為國家公共衛生政策,福澤兒童。中心組建兒科疑難危重病、出生缺陷、血液/腫瘤等六大臨床醫學中心,打造兒童疑難危重疾病診療“核心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