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日前查處一起體驗式醫療器械非法銷售案。案情并不復雜,也并非孤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018年5月,位于紹興市越城區的金麒麟智能康復儀體驗分店開業。開業后該店每天組織7場“保健課程”,每場有100余人聽課并現場體驗康復儀。截至2018年底,約有900余人前去體驗,康復儀銷售量達200余臺。經辦案人員調查,金麒麟智能康復儀進價約為4000元,售價卻高達14000元。涉案人員以老年人為銷售對象,聲稱金麒麟智能康復儀“具有助眠等功能,可以治療心腦血管、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精神心理等疾病”,并請老年人現場免費體驗。經調查,金麒麟智能康復儀雖持有醫療器械注冊證,但其適用范圍為“對一些關節疼痛和肌肉勞損患者起到輔助治療作用”,并不具備涉案人員宣稱的功效,店方存在虛假宣傳行為,辦案人員依法對該店進行了查處,抓獲涉案人員10名。
上述案例給我們三點啟示。
啟示之一:對體驗式醫療器械營銷治理不能似“一陣風”,要刮“四季風”,一年四季常抓不懈。
一些有正規營業執照的醫療器械體驗店,越來越謹慎,大部分違法宣傳都是口頭上的,并未形成白紙黑字;一些無證經營醫療器械的商家,經營行為隱蔽,無固定場所,無購銷記錄;還有的商家宣傳和銷售兩條線……這些都給執法人員取證、執法設置了障礙。正因為其具有隱蔽性、流動性、復發性強的特點,治理更要第一時間固定證據,掌握辦案主動權,準確適用法律法規定性處罰,并開展“回頭看”,防止死灰復燃。
以下情況要堅決杜絕:專項治理雨過地皮濕,甚至“雨過地皮干”;有治理方案沒行動或治理不徹底,認為出不了大事;更有的是別人在治,他在看,懶政不作為。
啟示之二:對體驗式醫療器械營銷治理不能光用“單方”,更要用“復方”,打好“組合拳”。
維護醫療器械安全,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只有監管部門一家治理顯然不夠,更需要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
基層執法力量有限,因此要充分發揮協管員、信息員的“耳目”作用,調動公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暢通社會監督渠道,加大舉報獎勵力度。同時,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也不可小覷。輿論監督越給力,藥械監管越有力。激濁揚清,扶正祛邪,維護百姓知情權,是媒體的職責,更有助于監管部門靶向發力。《中國醫藥報》近期刊載了多篇關于各地治理體驗式醫療器械營銷的消息,如本報記者撰寫的《智能篩查機器人:智能外殼包不住健康謎題》一文更是對定位不清、使用“大健康”概念的電子產品提出了質疑,引發業界思考。
啟示之三:監管人員要做一塊強力“蓄電池”,始終讓與監管相關的科學知識“滿格”,不能比做虛假宣傳的人知曉得還少。
監管人員也要緊隨科技發展潮流,不能在專業技能上欠缺、落伍。比如,當前我國人工智能(AI)醫療器械呈現出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產品預期用途和功能日新月異,有的免費體驗店打著AI的幌子,把產品吹噓得神乎其神,老百姓識別不了真假,很容易上當。這就給執法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打假的真本領,就必須及時跟進科技發展的腳步,了解掌握器械使用原理和方法,以更高的專業水平踐行最嚴格的監管和最嚴厲的處罰,讓違法經營者無話可說,無處遁形。
有執法人員反映,有的免費體驗店相當有“群眾基礎”,去檢查時遭遇群眾的不理解甚至圍攻。這恰恰說明,虛假宣傳的影響惡劣程度之深。醫療器械相關知識在群眾那里“缺位”,需要執法人員來“補位”。要加大醫療器械科普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科學素養以及辨假識假、投訴舉報的能力和意識。同時,要定期曝光典型案例,經常發布消費提示,提示消費者警惕“餡餅”變“陷阱”,理性判斷、科學消費。這才是對體驗式醫療器械營銷治理的釜底抽薪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