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我國共有180個醫療機構成交醫用內窺鏡587臺,總成交金額4.7億元!
醫用內窺鏡是一種可經人體天然孔道或者手術小切口進入人體,使病變部位情況得以用肉眼觀察到,從而幫助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一種醫療設備,具有圖像清晰度高、操作簡單等優點,是目前為止醫務人員觀察人體內部病變組織最為方便、直接、有效的醫療器械,廣泛應用于耳鼻喉科、腹部外科、泌尿外科、肛腸外科、骨外科、胸腔心血管外科、神經外科、婦科等領域。
近期,中國醫療器械采購公共服務平臺(中國醫采網)根據各政府采購網公布的數據,對8月我國(香港、澳門、臺灣除外)各醫療機構成交內窺鏡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以各政府采購網實際公布的中標數據為準)。
1、成交規模
8月,我國有180個醫療機構有內窺鏡成交記錄,總共成交內窺鏡587臺,總成交金額470026656.9元(4.7億)。
北京以6536.9萬元的成交金額排在全國其他各地區之首,成為8月我國成交內窺鏡金額最多的省份。
福建則以6364.9萬元的成交額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的則是四川,四川8月共成交內窺鏡5438.1萬元。
與之相反的,8月,湖南、安徽、西藏、黑龍江四省則沒有內窺鏡成交記錄。究其原因,一方面,像西藏這樣的地區,其醫療設備市場本身就很有限,或許是真的沒有成交也未可知;而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是相關政府采購網上沒有成交數據,因此只是沒有被采集到而已。
2、地區分布
我國8月中標的4.7億元內窺鏡中,除湖南、安徽、西藏、黑龍江外,其余各省都有成交記錄。
其中,四川一省就成交內窺鏡110臺,占8月全國內窺鏡總成交量的18.7%,是名副其實的內窺鏡采購大省;排在第二位的則是福建,成交66臺;排在第三的是云南,成交45臺。
除了這三個地區之外,8月內窺鏡成交量較高的還有湖北、北京、江蘇、山東,湖北成交43臺,北京成交41臺,江蘇和山東分別成交39臺。
3、平均價格
8月,我國各地區成交的內窺鏡的平均價格是80.07萬元。
內蒙古、青海、遼寧、重慶、北京、廣東、上海、陜西、浙江、福建、吉林、河北、貴州13省(直轄市)的內窺鏡平均價格都在全國的平均價格之上。
其中,內蒙古、青海、遼寧、重慶、北京、廣東、上海、陜西、浙江成交的內窺鏡的平均價格更是都在100萬元以上。
內蒙古以265萬元的平均價格居于全國其他各地之首;其次則是青海,青海8月成交的內窺鏡的平均價格也高達183.73萬元。
相對的,全國內窺鏡平均價格最低的省份則是天津,天津8月成交的內窺鏡平均價格僅16萬元每臺。
4、醫療機構
4.1醫療機構數量分布
8月,全國各地共有180個醫療機構成交內窺鏡。
福建成交內窺鏡的醫療機構數量最多,有23個醫療機構有內窺鏡成交記錄;其次則是江西、四川,分別有16個醫療機構成交內窺鏡;江西、浙江也分別有14個醫療機構成交內窺鏡。
4.2醫療機構類型分布
按照醫療機構的類型來分類,180個成交內窺鏡的醫療機構中,省、市級醫院117家,基層醫療機構(包括縣級醫院)53家,政府機構10家。
從上圖可以看出,我國8月成交的內窺鏡主要以省、市級大型醫院為主,占比高達65%。
這與內窺鏡本身的性能等息息相關。內窺鏡系統復雜,科技含量高,工作環境要求高,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也相對較高,因此,一般在大型醫院使用的比較多。
5、中標企業
8月,我國各醫療機構成交的4.7億元內窺鏡共有332家醫療器械企業中標。
中標企業數量最多的仍然是江西,江西一省就有62家企業中標;其次則是四川,有43家企業中標;排在第三的則是江蘇,有27家企業中標。
說在最后
1、本報告中所涉及的數據均采集自各政府采購網官方數據,未見諸各政府采購網的數據均不在此報告分析范圍之類!
2、因數據來源渠道有限,部分誤差與疏漏無可避免,望諒解!
科普----內窺鏡發展歷程
世界上第一個內窺鏡是1853年法國醫生德索米奧創制的。內窺鏡是一種常用的醫療器械。由頭端、彎曲部、插入部、操作部、導光部組成。使用時先將內窺鏡導光部接到配套的冷光源上,然后將插入部導入預檢查的器官,控制操作部可直接窺視有關部位的病變。
最早的內窺鏡被應用于直腸檢查。醫生在病人的肛門內插入一根硬管,借助于蠟燭的光亮,觀察直腸的病變。這種方法所能獲得的診斷資料有限,病人不但很痛苦,而且由于器械很硬,造成穿孔的危險很大。盡管有這些缺點,內窺鏡檢查一直在繼續應用與發展,并逐漸設計出很多不同用途與不同類型的器械。
1855年,西班牙人卡赫薩發明了喉鏡。德國人海曼?馮?海莫茲于1861年發明了眼底鏡。
1878年,愛迪生發明了燈泡,特別是出現微型燈泡后,使內窺鏡有了很大發展,臨時安排的手術內窺也可達到非常精確的程度。
1878年德國泌尿科專家姆?尼茲創造了膀胱鏡,用它可以檢查膀胱內的某些病變。
1897年,德國人哥?基利安設想支氣管鏡。
1862年,德國人斯莫爾創造了食道鏡。
1903年,美國人凱利創制了直腸鏡,但是到1930年后才開始普遍使用。
1913年,瑞典人雅各布斯改革了胸膜鏡檢查法。
1922年,美國人欣德勒創立了胃鏡檢查法。
1928年,德國人卡爾克創立了腹鏡檢查法。
1936年,美國人斯卡夫進行了腦室鏡檢試驗,直到1962年,才由德國人古奧和弗累斯梯爾創立了腦室鏡檢法。從此形成一整套鏡檢法系列。
1963年,日本開始生產纖維內窺鏡,
1964年研制成功纖維內窺鏡的活檢裝置,這種取活檢的特別活檢鉗能夠有合適的病理取材而且危險小。
1965年,纖維結腸鏡制成,擴大了對于下消化道疾病的檢查范圍。
1967年開始研究放大纖維內窺鏡以觀察微細病變。光纖內窺鏡還可以用來做體內化驗,如測量體內溫度、壓力、移位、光譜吸收以及其他數據。
1973年,激光技術應用于內窺鏡的治療上,并逐漸成為經內窺鏡治療有消化道出血的手段之一。
1981年,內窺鏡超聲波技術研制成功,這種把先進的超聲波技術與內窺鏡結合在一起的新發展,大大增加了對病變診斷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