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的《“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中,要求生物產業到2020年達到8-10萬億元的產值,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而醫用耗材在生物產業中又是重頭戲之一。因此,針對醫用耗材采購提出了六大改革。
1、打破產品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提高創新醫療器械在政府采購中的比重。
2、改革招標采購機制,落實醫療機構耗材采購主體地位,允許醫療機構自主采購和組團采購,加快將招標采購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
3、推動高值醫用耗材采購編碼標準化。
4、制定完善各級醫療機構的醫療器械配備標準,嚴格控制財政性資金采購不合理的超標準、高檔設備。
5、實行分類采購,科學設置評審因素,注重產品的綜合評估。
6、嚴格按照《政府采購法》規定,對國產產品能夠滿足要求的,政府采購項目原則上須采購國產產品,逐步提高公立醫療機構國產設備配置水平。
此外在“市場準入政策”上,規劃提出,全面推進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嚴格控制市場供大于求、低水平重復的產品審批,加快臨床急需的創新醫療器械審批。以及,探索建立醫療機構之間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機制,加快制定新型診療技術的臨床應用技術規范。
在“價格醫保政策”上,規劃提出,積極穩妥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檢驗價格。以及,及時將符合條件、臨床必須、安全有效、價格合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療器械和診療項目按規定程序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在“行業監管政策”上,規劃提出,完善產品召回、退出等制度,建立守信企業“綠色通道”和失信企業“黑名單”,加大對失信企業的聯合懲戒力度。
規劃還提出,要加大財政投入,繼續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國產醫療設備應用。
其次除了對醫用耗材的六大改革外,還提出了要把握智能、網絡、標準化的新趨勢,大力發展新型醫療器械,提供現代化診療新手段具體來說就是4大醫械領域:
?1、構建智能診療生態系統
重點發展智能醫療設備、軟件、配套試劑和全方位遠程醫療服務平臺,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智能診療生態系統。
2、提高高品質設備市場占有率
發展高品質醫學影像、先進治療、精準化檢測設備等臨床主要診療醫學裝備,破除國內企業長期的低端化、同質化惡性競爭。
3、推動植(介)入產品創新發展
加速新材料技術應用,針對心臟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等臨床治療需求,繼續加快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可降解血管支架、人工瓣膜、骨及周圍神經等修復材料、人工關節、人工角膜、人工晶體、人工耳蝸等植(介)入醫療器械新產品的創新和產業化。
針對器官修復等新技術的發展需要,推動生物技術與材料技術的融合,加速仿生醫學、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技術的發展,推進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在植(介)入新產品中應用。
4、提供快速準確便捷檢測手段
完善產業鏈的配套建設,發展配套的高精度的檢測儀器、試劑和智能診斷技術,支持第三方檢測中心發展與建設。
從改革的總體來看就是醫械要著眼于創新,提高國產產品的競爭力,落實醫療機構耗材采購主體地位,制定完善各級醫療機構的醫療器械配備標準;而四大領域的發展展望中,凸顯了國家對醫械的現代化高標準。